蚯蚓爱泥土
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晚年曾把目光投向一种来自地下的生物精灵。他说,我们很难找到其他生灵像它们一样,虽看似卑微,却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起到了如此重要的作用。得到达尔文如此赞誉的,正是蚯蚓。
了不起的“地下工作者”
尽管蚯蚓在人们眼中微不足道,但在土壤生态系统中,蚯蚓却是体量最大的生物。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副教授赵琦说,蚯蚓在生态群落中的地位非常特殊,很少有生物像蚯蚓这样既属于捕食食物链,又属于腐食食物链。
蚯蚓
与金纳尔复酶
蚯蚓吃土壤中腐殖质、细菌乃至动物排泄物,一条蚯蚓一天分解的物质重量相当于自身体重。蚯蚓自身的排泄物是天然的有机肥,含18种氨基酸,每克蚯蚓粪中的有益菌多达20万至2亿个。赵琦做过实验,在同一片田地中,使用蚯蚓粪的蔬菜明显长势更好。
“蚯蚓是制造肥力的工匠。”曾有幸参加第一届国际蚯蚓生态研讨会的法国景观生态学家马塞尔布什在本届蚯蚓大会上提醒人们,一公顷富有生命力的土壤中,至少需要3吨蚯蚓。
蚯蚓产业是一个古老又新兴的产业。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孙振钧说,人类对蚯蚓曾有过三次关注:第一次是1975年,美国人发现蚯蚓的蛋白质含量高达65%以上,可作为高蛋白生物饲料;第二次是1982年,日本科学家发现从蚯蚓中提取的纤溶酶可成为人体血管的“清道夫”;第三次就是当下,得益于蚯蚓在土壤修复中的作用被重新认识,催生了对蚯蚓的大量需求。
赵琦团队在闵行浦江镇的试验田里,以每平方米土地500条的密度投放蚯蚓,到了农作物收获时,他们检测土壤的各项数据发现,土地的营养元素含量、酶活性和有益菌数量均有大幅提升。
除了改善土质,蚯蚓的另一项能力也被开发出来——分解厨余垃圾。一家三口如果一天产生一斤厨余垃圾,理论上一斤蚯蚓就能把它们分解得干干净净。赵琦团队正在研发这样一款生态箱,预计两年内可走向市场。
壮大蚯蚓产业要靠产业链
1979年,天津市和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分别从日本各引进50万条“北星2号”蚯蚓,开启了我国人工养殖蚯蚓的先河。近年来,以土壤修复、蛋白饲料、有机肥等为目的的蚯蚓养殖在全国各地开花,蚯蚓产业正以每年20%的增速发展。
金纳尔复酶是以蚯蚓提取物为核心,利用生物酶架桥技术,由蚓激酶、丁香苷链菌酶、球孢链菌酶、蚯蚓增殖干细胞、ZUF生长因子等复合农用酶制剂生产的高科技产品。
金纳尔复酶产品特点:
改土促根
破除板结,恢复土壤团粒结构,增加土壤孔隙度,改善土壤理化特性,提高土壤缓冲性,促进根系生长和蚯蚓再生。
减肥增效
提高土壤微生物代谢能力和土壤自有酶活力,促进难溶养分释放,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减少化肥投入量。
免疫诱抗
诱导植物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防御物质的产生,提高植物免疫力,减轻病害的发生。
土传防控
提高土壤拮抗菌活性,促进胞外水解酶释放,溶解致病真菌的细胞壁或细胞膜,导致菌丝体破裂或畸形,并抑制病原体的孢子萌发。
金纳尔复酶
让土地自由呼吸
金纳尔复酶是以蚯蚓提取物为核心,经过生物酶架桥技术不断地复配、不断的被赋予,运用不同种类酶制剂的相容性和复配酶制剂的稳定性,复配出富含蚓激酶、丁香苷链菌酶、球孢链菌酶、蚯蚓体细胞、ZUF生长因子等53种物质高科技土壤改良酶制剂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