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最火的环境学概念是什么?无疑是“碳达峰”和“碳中和”。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2021年的八大重点任务之一,要求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碳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
2月1日,生态环境部颁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实施, 标志着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履行国际责任降低碳排放方面的建设和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受此提振,碳交易概念股强势拉升超过30%。
“碳中和”被一致认为是我国今后40年工作的重心之一。
农业是提供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应对气候变化和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对于农业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
在农业领域实现“碳中和”面临巨大挑战。一方面,农业带来的碳排放量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7%-8%。加上生产生活用煤产生的排放,农业农村温室气体排放占比约达全国排放总量的15%,比重比较大,不得不控。另一方面,中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农业人口分布广,环境复杂,管理难度大。另外,我国农业经济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竞争力偏低,在乡镇和农村实现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以保障农民生产生活为前提,这给在农业领域推进节能减排实现“碳中和”带来相当难度。可以说,在农业领域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是关系到我国社会稳定和实现“乡村振兴”伟大战略的重要课题。
虽然农业生产带来的碳排放量占比并不高,但是从另一个维度,除企业外,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人碳排放占碳排放总量的45%以上,而我国有9亿农业户籍的人口,因此,没有农业和农民参与的碳排放治理,是不可能达到“碳中和”的目的的。
从实现“碳中和”的主要手段来讲,农业是处在不可或缺的地位。目前国家实现“碳中和”的主要手段是科技手段、市场手段和生态手段。科技手段的主要抓手是“碳捕捉”,指将大型生产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并用各种方法储存以避免其排放到大气中的一种技术。市场手段是以“碳配额”为核心的“碳交易”,被认为是用市场机制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工具,政府部门对碳排放配额进行总量控制,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作为商品,纳入市场交易机制,通过交易碳排放限额实现资源分配的优化。而生态手段是一方面使用光能、风能、生物能等清洁能源,降低和避免温室气体的排放,另一方面使用农业种植和农林绿化来消解多余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从而实现“零排放”。可见,就实现“碳中和”的手段来讲,只有生态手段是主动进攻型的减排方法,是可以消解温室气体的有效方式,而科技手段和市场手段只能在存量基础上进行减少和降低排放,无法从根本上消除温室气体的排放。
碳交易作为实现我国“碳中和”承诺的重要建设方案,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目前我国颁布的碳交易方案,还属于比较粗略的方案,不够成熟,其中最重要的表现在,目前国内的碳交易还只停留在配额交易,没有增值交易。配额交易的缺陷是交易主体只能以存量配额作为交易商品,而这些商品是政府部门认定的,而不是生产出来的,而且是逐年降低的,所以配额交易存在相当的局限性。但以农林种植业生产为内容的碳配额增量商品目前还处于空白,而这种增值交易对于碳交易市场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则具有更深层次的前景。因此,加深农业和碳交易市场的深度融合,生产具有灵活增值的碳交易增量市场,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国农业是在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小农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方面,我国农业的规模化效应较小,信息化程度低,在国际竞争中不具备价格优势。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巨大,组织管理困难。因此,在农村发展新型低碳产业,必须发挥基层政府组织的组织协调作用,加深个体农业和集体所有制之间的关系,这对于改革和发展我国农业农村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农业发展模式具有重大意义。也连带的带动乡村振兴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改观。
由于我国农业的特殊性,致使我国农业和其他产业及其科技创新之间联系不够紧密。发展低碳经济能够增加农产品尤其是种植业的附加值,提高农业竞争力,加深工业和科技发展对农业发展的反哺,使农业市场化和信息化实力增强。从而实现农业和其他产业的资源、能源和信息交换,从而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从人才战略方面讲,农业产业在吸引高端人才方面一直处于劣势,很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人才都不能在农业产业找到尽情发挥才能的空间。而低碳产业和农业的结合,本身可以是科学、信息和农业的深入结合,为能多的优秀人才在农业产业发挥实力提供了可想象的空间。首先,建立在小农联合和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低碳数据、信息收集计算就需要大量的人才,除此,金融、互联网、物联网、5G、区块链等技术在农业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碳中和”是“十四五”期间及其未来40年我国社会发展的国家战略,也是农业换发生机,遇到巨大机遇的风口,希望在不远的将来,我们能看到古老的中国农业,焕发出时代最强生命力。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