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农业开放的范围、领域、层次都有了质的提升,是全球第二大农产品贸易国、第一大进口国、第五大出口国。然而,客观来说我国农业总体上仍缺乏竞争优势,对外贸易大而不强、质量效益偏低的问题依然存在,具有全产业链掌控能力的大企业较少,农业国际竞争力还有提升空间。
从“两个一百年”交汇的新起点出发,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扩大农业开放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刚性需求不断增长而资源环境要素约束趋紧的双重压力下,实现农业高水平开放、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重中之重是要切实发挥科技的支撑性作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农业国际竞争力来源于科技自立自强
农业开放发展面临巨大压力。世界经贸规则和产业优势的双重变化下,无论是大豆、棉花以及谷物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还是水果、蔬菜以及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农业开放承受的压力都很大。
科技支撑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方面作用明显。虽然美国、荷兰等农业开放大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大有不同,农业资源禀赋、农业政策、农业管理体制亦各有特点,但唯一的共同点就是高度依靠科学技术。实际上,农业在这些国家都是高技术行业,涉及生命科学、遗传学、基因工程、机械制造等多个学科,农业科技创新已成为大国农业竞争的前沿阵地。在国际市场上,要利用高科技实现“物美价廉”,农产品才有市场竞争力。
我国农业科技“卡脖子”的风险客观存在。虽然山东潍坊等农业大市在部分农业品种、领域和环节上,科技水平达到了国际一流。但是,与农业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仍然存在,需要高度警惕。实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确保农业核心关键技术可控,农业才有国际竞争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技术变革,让我国农业扩大开放面临着不同的技术经济环境,也给了农业科技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机遇。集中精力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业工业技术以及农业生态修复技术等,重点解决“卡脖子”问题,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变革,农业高水平开放会有更坚强支撑,农业安全将有更强保障。
综合施策夯实农业科技支撑性作用
面向“十四五”及更长时期,扩大农业开放、保障农业安全,需要综合施策,不断夯实农业科技的战略支撑性作用。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加强重点领域的研发创新。以打好“种业翻身仗”为突破口,强化政策支持,推动种业原始创新,确保重要品种和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围绕生命科学等基础研究和人工智能等前沿交叉学科在农业中的应用,以及畜禽核心种质育种等技术,加强联合攻关。同时,发挥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广泛吸纳和动员各种社会力量,集中资源解决“卡脖子”难题,打通农业科技创新链、产业链的堵点。
二是完善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制度体系。主要是通过制度创新释放科技创新活力,打通科技创新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在人事管理、科研经费、国际交流等方面增强制度体系的系统性、集成性和协同性。营造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等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和市场准入便利化水平。还要鼓励支持各类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科研领域,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构建科研经费稳定增长机制。
三是全方位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农业高水平开放过程中,实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不是另起炉灶,不能搞封闭式创新。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国际合作平台作用,推动优势科技资源双向流动,在人才、科技、研发等诸多领域开展形式灵活多样的国际合作。重点聚焦农业科学领域和全球共性挑战,超前部署、大胆谋划,在国际农业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共性科技问题等方面,提高国际参与程度,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四是用好资本投资的手段。积极借鉴德国拜尔、美国科迪华等农业跨国公司的发展经验,鼓励国有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开展跨国并购,注重加大对农业重要企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投资,以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形成技术优势,增强供应链韧性。同时,从农业全产业链布局出发,协同推进产品、技术、品牌、商业模式的创新,共同提升农业全产业链的科技水平。
五是发挥好重点平台的引领作用。国家自贸区、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以及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等园区,都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要充分利用这些平台的体制机制优势,先行先试,积极开展农业领域的引资、引智、引技工作,汇聚国际农业科技创新前沿的生产要素,对接国际经贸最新规则。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