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新闻中心

新闻资讯

联系我们

邮箱: tl_zetian@126.com
网址:www.tianlongzetian.com
地址: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睦宁路7号

“三问”耕地保护

发布时间:2022-01-22 11:05:12 文章来源:http://www.tianlongzetian.com/news/hangye/2022-01-22/210.html

日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分析了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并特别强调,耕地保护要求要非常明确,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耕地保护继续“加码”,直指科学管理、科学保护的本质。

 

一问:为何需要明确耕地本质?

 

耕地并不难辨识,如果耕地连作物都不生长,一定不是耕地,但现实管理实践中却走了样。

 

根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基本农田不但是耕地,还是不得被占用、实施永久性保护的优质耕地。我国登记在册的基本农田中却有不少数量的非耕地,更有地方耕地数量和基本农田数量“倒挂”,基本农田数量高于区域耕地面积总量的市县不是个例。

 

这种违背基本常识、违背法律的现象怕不是分不清什么是耕地,而是管理出了漏洞、概念有了变通、法律做了文章。

 

另外,还有两类“非耕地”恐怕不容易辨识。一类是种植了粮食作物的“耕地”,上山入水、人迹罕至、土壤贫瘠、缺肥少水,本不具备种植条件的土地“名正言顺”登记入册,甚至被纳入基本农田永久保护;另一类是延续种植了千百年的好耕地,先是被“穿膛破肚”,短短数年就被管理成为了可恢复类“耕地”,最终怕是难逃永久流失。

 

在耕地概念上做文章、搞变通不仅名不符实,而且埋下了巨大隐忧。耕地保护必须首先明确耕地本质,笔者呼吁:能够用于且必须用于种植作物的土地,才能认定为耕地。

 

二问:为何农田必须是良田?

 

我国是文明古国,农业文明史延绵数千年,耕地在中国先人手中精耕细作、越种越肥,成为社会发展的压舱石、经济运行的稳定器、国际交往的底气牌。中华民族代代相传、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优质自然资产绝不能到我们手中,就变成了过量施肥、过量用药的“鸡肋田”。

 

进入21世纪,我国成功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实践,得到政府、学界、农户等各方的肯定与重视,高标准农田应该也必须做到“一季千斤、两季吨粮”,不仅要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进行高标准投资建设、高标准管理使用、高标准维护监管,还要能在绿色利用方式的前提下算得过帐、保障得了经营者收益。

 

为了保障生存安全、提高生活水平,耕地被陆续开发了出来,但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并不是均衡分布的,南方可以一年三熟,轻松生产吨粮,北方只能一年一熟;西北干旱少雨,农业气象条件极不稳定,而在雨水丰沛的地区一季千斤则很容易。

 

由此可见,良田必须以水土条件可承载为基本前提,离开了自然生态安全,耕地可持续利用无从保障。我国耕地保护利用不仅要守住面积、生产高效,还必须勇于正视挑战,向自然生态可持续的“生态良田”目标继续挺进。

 

“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我们必须充分尊重农田作为生产资源的本质属性,优先稳定耕地格局、严格用途管制,持续提升耕地质量、保障经营效益,修复耕地生态环境、协同光温水自然禀赋。笔者呼吁:将良田建设纳入耕地保护制度规定,将维护耕地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与耕地生态保护修复明确为法律规定,尽早实施“生态良田”工程。

 

三问:耕地保护为何是各方责任?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耕地保护问题上,不能只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只算眼前账、不算长远账。耕地必须“要有合理布局,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任何地方都不得以任何借口放弃、转移耕地保护责任。

 

耕地保护还要算好经济账,充分调动农民护田主动性、种粮积极性同样是社会各方责任,也是当前耕地保护面临的现实难题。扩大耕地经营规模、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是重要途径。需要耕地资源监督管理者主动作为、组织引导,还需要科技工作者、农业院校勇于承担时代责任,多部门、多领域、多学科汇聚起更大的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力量。

 

为此,笔者呼吁:完善耕地监测监管体系,构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耕地资源状况与保护开发利用程度、耕地保护利用科技状况与区域发展的协调关系,进一步加强耕地资源监督考核。